第五九九章 宗室和教育-《大明1805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对于有天赋的而言,也会因为教学进度必须迁就他人,而不得不放慢学习的速度。

    朱靖垣前世自己经历的义务教育,以及自己了解的欧美的义务教育,都已经不是原教旨的义务教育了。

    最早期的义务教育是普鲁士人搞的,是为了获得拥有基本读写能力的士兵。

    提高普鲁士国家在泰西大陆上的竞争能力。

    “普鲁士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忍耐、勤勉、守纪和为国效忠的品行。”

    欧美各国在工业化之后开始搞义务教育,是为了获得拥有更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。

    因为更进一步的工业化需要更更高水平的劳动力。

    但是,工厂想要更高水平的劳动力的话,为什么不自己去培养呢?

    工厂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,首先觉得这种成本太高了。

    美国人废除奴隶制的本质原因之中,就有培养蓄养奴隶当工人比用自由工人成本高的因素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原因,是从零开始培养一个中学水平的工人的速度,远远跟不上工厂扩建的速度和市场发展变化的速度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在用工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,工厂可以提出“你没有技能我就不要”的条件。

    工厂决定让工人自己花费时间和成本培养自己,然后才能来竞争工作资格。

    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工人自己培养自己效率太低了。

    工厂想要一个高中生负责记账,但是全体工人连初中都不上。

    那工厂别说找高中生了,初中都没有的。

    只能从小学生中选一个。

    所以又通过国家机构作为媒介,接过了总体上培养工人的活儿。

    当然,义务教育总体上提升了全体国民的知识水平,进而高了整个国家的生产力。

    最终能够反过来提升普通工人们自己的生活水平。

    所以义务教育是好事情。

    但是后世欧美各国的义务教育事业,却陆续偏向各种意料之外的方向。

    这是他们的社会组织基础决定的。

    启蒙时代之后,泰西形成的普世价值观的核心,就是所有人生来平等,或者说众生平等。

    由此可以引申出,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资格,参与任何可能的事务。

    泰西诸国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国家机构,就有义务对全体国民提供相同服务,开放相同的社会权限。

    在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上,像是普鲁士和英格兰或者美利坚既然要搞义务教育,那同样也要做到人人平等。

    所以美利坚民间会有任何人不准给孩子分级,不准说我这个孩子脑子太笨了,所以没有资格上高中和大学的反对声音。

    再加上美利坚越来越白左化的社会舆论的裹挟,还有美利坚教育相关行业的利益相关人员的不断推动。

    美利坚等欧美国家,不断的延长本国义务教育的时间,同时还在不断迁就水平最低的那部分学生,不断降低总体的教育水平。

    美利坚民间甚至搞出了数学考试题目困难,就是歧视不擅长数学的人的诡异说法。

    导致美利坚的公立义务教育最终变成了所谓的“快乐教育”。

    美利坚朝廷花了正常教育的钱,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们,却大部分都达不到他们的要求。

    朱靖垣自己前世参与的教育模式,其实是将培养和选拔合二为一的。

    通过不同阶段的考试,将更加聪明的人筛选出来,送到需要有足够知识和脑力基础的行业和岗位上。

    把相对一般水平的人,在几个不同的考试阶段刷下来,去从事不需要太多知识的工作。

    本质上是让有不同天赋能力的人,各自去干自己能够适应的工作。

    这种设计当然是好的,只是古典时代留下的传统,是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,都希望通过读数出人头地。

    读书不好的孩子们,没有大众化的相对体面的出路。

    最终导致体系内部竞争极其激烈。

    现在的大明朝的情况与前世任何国家都不同,当然也不能直接参考任何国家的方案。

    大明现在有能力逐步实现十年以上的免费义务教育。

    但是不需要搞。

    所有人都是不识字,那是所有人要一起竞争。

    所有人都是高材生,那同样是所有人都要一起竞争。

    让所有人都变成高材生,然后都获得轻松体面的工作,理论上当然是最好的事情,但是根本就不现实,不符合客观规律。

    换个角度看,如果很大一部分人,不需要努力学习高深的知识,就已经能过的舒坦安逸,那为什么一定要去学呢?

    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习复杂的知识,也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有掌握复杂的知识。

    应该有普通人不需要拼命就能过的相对舒服的方式。

    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生产力水平,以及明现在掌控的资源和人口的比例,显然是有能力实现这一点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