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八四章 跨越两百年的小册子-《大明1805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技术层面上,提到了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基本原理,但是却根本设计细节。

    甚至对于可能存在的需求和应用规模也是模糊不清的。

    里面也有飞机和航母,但是同样没有什么细节,是不关心军事的普通人的水平。

    这就导致遗篇的内容并不多。

    朱靖垣时不时的停下来思考,也就只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就看完了。

    然后朱靖垣下意识的想把这份遗篇烧掉。

    遗篇本身的存在太敏感了,上面有很多秘密本身已经没有意义,但是公开却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。

    无论世祖光武皇帝是不是穿越者,他应该都不希望世祖遗篇本体永远流传。

    只是担心后世皇帝不能领会他的意图和经验,不能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技术实现出来。

    才不得不留下了这份显然非常敏感的东西。

    不过很快就放弃了直接烧掉的想法。

    虽然遗篇上对历史的直接预料已经没有意义了,但是上面还有很多社会学层面的思考和分析。

    自己在这方面本身有所欠缺,关键是没有人可以直接讨论和思考。

    遗篇上的相关内容正好可以参考。

    预知未来和未来技术设想相关内容就没有意义了。

    所以朱靖垣准备有选择的抄录,然后毁掉世祖皇帝留下来的原本。

    在文献电子化之前,对于非大众化的文献,比如日常记事和各种档案文件,最简单的“修改”方法就是销毁。

    朱元璋曾经写过一本《御制纪非录》,记录了自己主要的儿子和侄子们的荒唐事。

    这种东西是朱元璋自己写的,也没有在市面上广泛流传。

    最终朱靖垣前世和这辈子看到的版本,都只有秦王、晋王、周王、楚王、鲁王、靖江王等人的事情。

    打厨子、役使犯人、随意杀人、夺人未婚妻、专门安排人去扬州买瘦马等等。

    但是里面完全没有朱棣的内容。

    朱棣年轻时候也不可能都是个老老实实的乖孩子。

    显然是在朱棣登基之后把自己的内容删了。

    在相同或者更早以前的时代,很多常规文献都是“孤本”。

    直接烧了可能就什么都没了,后世可能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东西存在过。

    比如说秦始亲王时代的王后,当了始皇帝之后的皇后,以及秦皇后宫的情况,正史上全都一字未提。

    后人对相关的情况自然也是一无所知。

    有人想要搞事情只能完全瞎编,所有人也都知道相关内容是纯瞎编。

    如果有人真的去“改史”的话,想要把坏的改成好的,把一件事情改成另一件事情,就会非常的麻烦。

    因为“改”意味着会有结果,要把改过的成品留下来,还要让后世的人看到。

    那后人就可以从中寻找蛛丝马迹,比照同时代或者相近时代的其他记录,去分析改过的资料的真实度和可信度。

    如果一定要改的话,也尽量改私密的事情。

    比如历史上各种阴谋的细节,很多史官好像身临其境一样,详细的记录下当事人的密谋过程。

    这种东西大部分应该都是编的,但是却没有人知道真正的细节,所以也无从纠正。

    但是不要去篡改已经公开的众所周知的事情。

    李世民没办法把大哥李建成抹除,没办法把宣武门这档子事本身删掉。

    没办法把自己改成嫡长子和正统太子直接继位。

    只能用皇帝和家族宗族的身份,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开除出了宗籍族谱。

    “诏除建成、元吉属籍”。

    这种族长开除兄弟族谱的大事,也会理所当然的被记录下来。

    至于宣武门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,细节上李世民怎么安排的宣武门的计划。

    可能没有人能够完全说清楚。

    但是宣武门这件事情本身的发生,以及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,当时和后世都是明明白白的。

    明朝初年很多夹缠不清的事情其实也是类似的。

    朱棣登基之后,让解缙给皇家重新编写族谱,也就是《天潢玉牒》。

    解缙的第一版天潢玉牒上说,只有成祖朱棣自己和周王朱橚他们哥俩,才是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。

    老大懿文太子朱标、老二秦王、老三晋王都是其他妃子生的庶子。

    打的主意显然是当时朱标、秦王、晋王都死了,朱棣这边兄弟五个就剩下他自己和老五周王了。

    反正死人不能说话,正好可以恭维一下朱棣。

    但是朱棣觉得解缙写的的过于离谱,周围还活着的明初将领和臣子又不是瞎子。

    自己老爹当皇帝之前,自己哥哥、母亲他们也不是住在深宫内苑,经常跟下面的将领和谋臣打交道。

    自己老爹还有一大群干儿子……

    一群老臣子和干哥哥们都知道,自己老娘当皇后之前就生了五个儿子了。

    自己就算抛开大哥这一家人不谈,二哥、三哥的后代也都还健在,都是一大家子人。

    自己凭空抹掉父亲的三个嫡子,母亲的三个亲儿子,自己的三哥亲哥哥,他李世民都做不到。

    所以朱棣最终否决了最初版本,让解缙按照正常情况重写了一版。

    恢复了马皇后有五子二女的正常记录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虽然后世经常有人质疑朱棣的出身,也有很多人质疑朱允炆不算嫡子。

    但是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两个当事人,却都没有公开质疑过对方的出身。

    最起码没有留下相关的记录,留下来的额都是正常记录。

    朱允炆作为失败者,没有留下对朱棣是马皇后亲子的质疑,还可能存在记录被删减的可能。

    但是作为胜利者的朱棣,也没有留下对朱允炆嫡长孙身份的质疑。

    甚至于,明清两朝六百年,官方和民间都基本没有质疑过朱允炆的嫡长身份。

    朱棣当然不认朱允炆的皇帝身份和年号,就像李世民开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族谱一样。

    但是朱棣也没有否认过朱允炆这个人的存在,没有否认他是自己嫡亲大哥的嫡长子。

    朱雄鹰如果成年了,那当然是嫡长子,但是他夭折了,按照传统不入族谱,也不入祖坟,只能单独安葬。

    所以在朱棣当时的人的普遍认知之中,朱允炆确实是朱元璋正儿八经的嫡长孙。

    反倒是后世网络上的历史爱好者们,喜欢变着角度的质疑朱允炆的嫡孙身份不够纯。

    另外,在明朝的时候,大明的宗庙陵寝都是国家机构,实际上半公开的。

    平时有专门的人维护,皇帝会定期带着百官拜祭。

    明孝陵享殿里面的布局和设施,此时也可以算是半公开的。

    有一定级别的官员,以及相关机构的官员,都知道里面是什么情况。

    这不是什么秘密。

    明朝的绝大部分时候,都没有流传过马皇后子女的秘史。

    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,瞎编的说出去也没有意义,有人能够比较容易的验证。

    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,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。

    明朝的宗庙陵寝成了敏感设施。

    身份足够高的官员,为了避免朝拜前朝宗庙陵寝的嫌疑,不会主动到明朝宗庙陵寝去调查。

    低级官员和人员则是没有机会进去。
    第(2/3)页